幾家國際建材行業已開始委托北京獵頭公司招募高級人才……奧運人才哪里找
北京奧運目前什么最缺?答案是“人才”!北京市有關部門預測,北京奧運會創造的就業機會可能超過100萬個。據記者了解,央視已開始為北京奧運招募50名電視主持人,幾家國際建材行業已開始委托北京獵頭公司招募高級人才……
就此,全國人大代表、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我國能夠符合奧運會要求的包括奧運組織與管理人才、高級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等各方面人才都十分短缺。例如,北京奧組委官員屆時將超過四千人,而奧運志愿者將達到十萬人;奧運傳播的輔助工作人員與服務人員也將達到兩萬人;安全保衛人員特別是關鍵崗位的人員更是非常可觀的一個數字。
奧運招募進入預熱期
2004年底,企業進駐高校招聘。在形形色色的企業招聘活動中,中央電視臺通過一項全國選拔賽,挑選北京奧運會電視主持人的活動引起了不少大學生的興趣。離北京奧運會尚有近月4年的時間,央視早早即開始挑選主持人的舉動是否有點未雨綢繆之意?
據悉,央視此次“2008年北京奧運電視節目主持人全國選拔賽”始自去年2月,隨著全國各分賽區比賽的不斷展開,10月以后該項活動已進入高潮。“這次比賽將在四月份左右產生最終的3名決勝者,他們將獲得與央視簽約成為體育主持人的機會,此后的3年將是實踐階段,到2008年,如果條件合格,他們將主持奧運節目。”負責此次大賽組織工作的彭女士如是說。彭女士同時認為,3年的實踐培訓對主持人來說并不長,“作為一名新人,要了解電視臺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程序,要成為合格的主持人,并能主持奧運節目,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
另有跡象表明,奧運會對人才市場的刺激已經率先從建筑行業開始。
專門從事人才招募和獵頭工作的北京智聯招聘公司,剛剛應幾家國際建材行業客戶的要求推薦了一些在競標、公關、建筑等方面的高級人才。這些客戶在向智聯提出需求時,明確指出了所需人才是為公司的奧運項目部門工作。由于高級人才總體狀態的稀缺,智聯公司說這些建材企業早有共識,“盡早行動,否則在奧運人才爭奪上很可能面臨有價無市的尷尬”。
奧運人才“自產”或“舶來”
“事實上,奧運會對就業產生的影響是有規律可尋的。現階段是反映在建筑相關行業上,但隨后幾年將逐步體現在和比賽相關的人才需求上。”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金元浦如是說。金元浦教授所在的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正在承擔著國際奧委會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全面影響評估項目的研究工作。
“但我們的高級體育管理人才目前嚴重匱乏。”金元浦同時強調。
高級人才缺乏的現象已經使北京市體育局和奧組委不得不提早行動,他們建議首都體育學院與悉尼科技大學合作,創辦了國內首個體育賽事管理碩士課程班,由于具有鮮明的為奧運服務色彩,首都體院的這項體育賽事管理碩士課程,計劃只在北京奧運會前開辦3期。
但這個計劃卻有可能發生變化,有關人士表示,首期學員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能否得到認可和好評,將直接導致后續班級是否繼續開辦。這意味著如果自己培養不力,北京奧運會在賽事管理方面就將使用引入人才這一變通手段。
這正如有些專家所言,“為滿足奧運會的需要,我們的人才除自己培養外,另一種獲得的手段就是直接引入。”
實際上,奧運涉及到的諸多行業,例如建筑、環保、物流等企業更熱衷于使用熟手,而非自己培養。智聯招聘公司的分析表明,“自己培養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成本太高,因此無法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但對于第一次舉辦奧運會的中國來說,某些行業或領域內的人才是必須自己培養而無法“舶來”的。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任海明確表示,“2008年,為北京奧運會服務的體育賽事管理等行業的人員很可能是具有各種不同的背景,而不單單是我們自己培養的。但在安全保衛、體育官員等方面,為奧運服務的人才只能是我們自己培養的。”
人才培訓工程需及早啟動
奧運會需要的這些人才從哪里來呢?盡管可以引進人才,但大多數人才還要靠科學合理的奧運專業培訓來解決。
紀寶成認為,及早地開展卓有成效的奧運培訓工程,是現代奧運會的一個基本經驗。現代奧運會是一項十分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的工作千頭萬緒。相關人員如果缺乏科學的奧運專業培訓,缺乏有關知識、技能、規則等方面的學習和實踐體驗,是很難勝任相關的工作的。為更好地完成奧運會的各項任務,悉尼奧組委和雅典奧組委都非常重視奧運培訓工作,而且在時間把握上也都較早地開始了培訓工作。例如,悉尼奧組委、雅典奧組委都是提早4-5年開展奧運培訓工作的。另外,加拿大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人才培訓工作現在已經開始籌備。與悉尼和雅典相比,我們面臨的培訓任務更加繁重,時間也十分緊迫。
不認可“奧運后失業潮”
央視體育節目中心主任馬國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2008年奧運會,央視所需要的主持人可能達到50人,備用的可能將有200人。但在奧運會之后,這群數目不小的人員將何去何從?
實際上,有此憂患的不僅僅是央視,例如,北京奧組委到2008年時預計工作人員將達到4000人,這些人員在奧運會后的去留將怎樣解決?再比如,因為奧運會而人力膨脹的各類企業,當為奧運會服務的結束,多余的工作人員勢必面臨裁員威脅。
金元浦認為,“一部分人員肯定將重新投入社會,需要重新就業。但奧運會的經歷將為他們創造非常有力的競爭條件。北京奧運會對人才的需求最迫切地反映在高端人才上。這些高級人才往往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他們是不會在社會中滯銷的。”
毫無疑問,奧運會對涉及的人員、企業來說都是一次要求嚴格而苛刻的考驗。因此,不要說各類高級人才了,就是那些持有國際奧委會頒發證書的志愿者,在往后的就業中都將獲得某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