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難的背景下,大學生找工作的程序被一再提前,實習的目的從過去的專業實踐轉而直接指向了就業。 實習生,背負著我們時代人際壓迫下的優勝劣汰,他們在社會資源重新整合的亂局中,慌亂登場,手足無措。
“實習?難!難!難!此時此刻,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陜西師范大學新聞系學生王蕊(化名)在自己大三暑期的實習日記上開頭便打了三個驚嘆號。 王蕊來自青島市的一個縣城,想找一家好的實習單位,為將來到青島工作做準備。她先在青島親戚家落腳,買了一張地圖,興沖沖地出門了,“實習生又不要錢,多個白干活的有什么不好?”懷揣著這樣的心思,王蕊初生牛犢不怕虎,根據地圖上標注的新聞單位地址,一家家找了過去。 “您好,我想到報社實習。” “請找熱線記者。” “對不起,我們記者做不了主,這個事得有總編室的許可。” …… “早報總編室現在不需要實習生,請找晚報吧。” “對不起,晚報現在的實習生名額已滿,你問問早報吧。” “主任出去了,你下午再來吧。” “哦,報社正在開會,你明天再來吧。” 王蕊決定背水一戰,走進了當地一家著名報社,這里戒備森嚴,她只能夠到達前臺,而對方根本不給她任何機會。 于是,7月的酷熱天,她堅持在報社門外等。每天早上,她都和前臺小姐一起上班,倔強地等著奇跡發生。后來前臺小姐見到她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又來啦!” 第三天時,前臺小姐勸她回家,說這里沒有熟人介紹是不可能進來實習的。此時,她買的一張50塊錢的電話卡已經打光了,一切都令人絕望。她不知道自己該去什么地方,所以還是一直等。站到第五天,一個記者看不過去了,主動告訴了她報社人事處長的電話。處長接了電話:“現在我們一般不接受實習生了……”眼看最后一絲希望開始破滅,王蕊請求處長看一眼自己的簡歷。處長答應了。王蕊拿著厚厚的簡歷奔向了最近的復印店,并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報社大廳傳達室。 接下來的等待焦急又漫長。下午3點,王蕊打電話去,占線;3:30,被告知處長在開會;4:00,接電話者說處長剛剛出去;4:15,處長接了電話,但說還沒有來得及看她的簡歷。 王蕊急得都要哭了,她說,自己已經在外面等五天了,“什么?這些天你一直在報社外面?”處長很驚訝,口氣忽然和藹了,“你現在到我辦公室里來吧。” 盡管打電話的地方與報社近在咫尺,王蕊還是果斷地攔了一輛出租車,五分鐘后就出現在報社人事處辦公室。處長將王蕊安排到了記者部。 王蕊辦完實習手續,走出報社,突然間,眼淚不可遏止地流了下來。 就業重壓下的實習錯位 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王蕊的倔強與幸運,“現在要找個對口的實習單位太不容易了!”南京一位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學生樊寧說。 為找到一個實習單位,他的許多同學求親靠友,但到目前為止,大部分人都仍然沒有找到單位。情急之下,有同學求助于中介公司。 這些中介公司大都是通過在校園里發傳單,或者往手機上發短信招攬實習生,需要學生先交錢,介紹一家單位收費50元到100元不等,由他們領著去單位面試。有同學經介紹進了大飯店,但工作任務是端盤子,最常碰到的情況是被單位安排去做促銷,從早干到晚,一天得30塊錢上下。 當記者問到端盤子之類的實習是否有助于找工作時,樊寧遲疑地說:“起碼可以增長生活經驗吧。”她自己實習時進了父親工作的單位:一家造紙廠,與樊寧的食品研究專業風馬牛不相及,她在單位晃了幾天,實在找不到事情干,主動結束了實習。 有意思的是,幾乎與此同時,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學生嚴林到了樊寧渴望進入的食品研究所實習,但他卻愁眉不展,因為他的專業是社會保障。 學校并不要求大三學生實習,可有了學哥學姐們就業難的前車之鑒,除了考研的同學,大三同學幾乎都在為實習奔走。嚴林的一個同學聽說深圳定期有人才交流會,一放假就南下,而三個多星期過去了,實習希望渺茫,“同學還發短信托我幫著找單位,可我哪里有這個能力呢?”嚴林說。他自己還是在北京工作的姐姐輾轉托人,才安排進了食品研究所。 在食品研究所里,嚴林的工作是協助別人做實驗,除了洗刷器皿,嚴林實在插不上手,這讓他除了對酒的分類有了一些了解外再沒有什么收獲。他只得結束實習。 實習為什么這樣難? 對于實習難,大學生們都說:“僧多粥少”。王蕊以青島為例,本來進青島市工作就很困難,城市的門檻很高,以謀職為目的的實習直接受到了影響;青島的媒體數量又有限,而僅當地大學就有不少設立了新聞系和中文系,外地大學學生想來報社對口實習自然是難上加難。 《中國青年研究》雜志社社長劉俊彥認為,實習難發生在整個社會就業難的大背景下,并且,從1999年擴招后,大量大學生已經陸續進入了就業期。2005年,預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338萬。劉俊彥認為,在此背景下,大家紛紛選擇實習來做就業緩沖。 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任占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收集到的信息來看,找實習單位時,女生比男生要難;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比落后地區要容易一些;傳統的醫學類、師范類專業的實習問題比較好解決,而比如會計類等專業就很難解決——公司不會讓實習生來給他們做賬、管錢。 人力資源方向資深培訓師羅宇昕曾長期致力于大學生擇業的研究,她認為實習難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一些大學生實習時態度比較倨傲,嫌報酬少,工作態度不佳,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效率,也使得單位不再相信實習生,斷了后來者的實習路。“實習生亂說話、亂做事也是會給公司帶來負成本的。”羅宇昕表示。 其他可以看得見的正的成本包括辦公設備支出,以及實習生的人工花費和勞動補貼。“我剛剛拒絕了一個實習生。”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楊華告訴記者,“接收了就要對他負責,比如辦公室是否坐得下,我有沒有精力帶。” 羅宇昕特別提醒實習生要擺正心態,因為今非昔比,市場化公司和傳統的國有企業不一樣,他們沒有義務為實習生提供無償幫助,實習生必須自力更生。
從過去幾年的情況看,大學生通過實習最終找到工作的比例很大,給他們實習的機會,就是給了他們就業的希望。 因為中國的職場已經越來越趨向于國際化,對專業技術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兢兢業業干活的態度的關注,如果能夠通過實習增長專業經驗,就能夠提高自己在人才價值方面的安全系數。 相反對于大多數大學生而言,如果非名校畢業,專業不對口,又沒有實習工作經驗,即使肯俯就低端人才市場,工作也越來越難找。 卞秉斌認為,當今的中國大學生正面臨歷史性的難關,崗位供求關系的壓力,在未來四五年內都沒有可能得到有效解決,必須要找出合適、科學的方法應對,提前實習是突破就業重圍的一個良方。 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任占忠認為,從過去幾年的情況看,大學生通過實習最終找到工作的比例很大。企業一般會對學生先試用,在用的過程中再考察。這種畢業前的實習類似于試用,它的用意非常明顯,就是與就業掛鉤。 “采取實習的方法,更好地了解被聘員工的素質,實際降低了公司的用人風險和成本,”《中國青年研究》雜志社社長劉俊彥說。 現實運作中,很多單位切身體會到名校和高分都靠不住,必須在實踐中看這個人好不好用,實習無疑是一個考察捷徑。 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任占忠介紹,過去實習問題沒有引起社會重視,現在,隨著學生實習市場逐步加大,相應的實習生制度卻還沒有建立起來,于是出現了一些實習亂象。 比如很多學生缺乏對自己的了解,對于究竟找什么樣的實習崗位不甚明確。而國內一些私有企業對學生來實習持消極態度,他們認為實習只會添亂。 相比而言,外資企業的實習生制度比較完善。 現任天津一家大型企業人力資源主管的李平說,這和企業文化及價值觀相聯,一些成熟的大公司很愿意培養新人,像摩托羅拉、IBM等公司,均有專門的實習生項目,他們認為實習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能為科研注入新的靈感。 中國實習網負責人王泓介紹,外企招實習生是因為這些公司特別看重年輕人,他們認為年輕人是推動企業進步的力量,比如寶馬公司的無級變速箱就是實習生發明的。 王泓建議,中國企業多提供崗位給年輕人實習。還可以緩解就業難背景下的社會問題。 對于那些家境貧賽的學生來說,大學畢業后找到一份工作是最迫切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受挫,矛盾就會尖銳起來。 相關的畢業生指導機構已經注意到了實習問題,今年6月,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舉辦了“實習雙選周”,上海市團委發起了“大學生見習計劃”,要求上海市的企業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實習機會。 《中國青年研究》雜志社社長劉俊彥認為,我們國家可對照德國的“雙軌式”教育體制,作為一種法律要求,規定所有的企業必須對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否則在稅收上有區別對待,而且不僅面向大學生,還要為大中專學生提供機會,最終達到促進就業的目的。 實習攻略 (以下建議由可銳職業顧問事業集團首席職業顧問卞秉斌提供) 宜主動出擊:找實習崗位和找工作一樣,要講究方法。公司一般不會對外公布實習機會,可以主動和其人力資源部門聯系,主動爭取實習機會。可特別留意正在招聘人選的公司,說明其正缺乏人手,在沒有招到合適的員工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暫時選擇實習生替代。 宜知己知彼:求職信和求職電話要穩、準、狠,即穩當地了解公司所處的行業大背景及所申請崗位的要求,準確地闡述自己的競爭力,自信自己就是對方要找的人;同時很誠懇地表現出低姿態,表示實習的熱望和決心。此外,規范的簡歷,良好的面試技巧都有助于提高實習成功率。 宜避熱趨冷:尋找實習單位時,宜避開熱門的實習單位和實習發布網站,勇于找冷門公司,回避熱點信息和實習高峰期,實習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忌免費午餐: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是雙贏關系,主動跟對方說我不要錢來干活是很糟糕的開始,說明自己缺乏自信。有價值的付出一定要有價值的回報,不存在施舍性的實習崗位,能夠為雇主創造價值的實習生才是對方所需,而理性考慮到實習生價值的單位會給予實習生更多的鍛煉機會。 忌盲目實習:未來求職拼的是專業度而不是態度。謀職實習不應是簡單的勞動經驗積累和態度培養,比如端盤子一類的工作,可能會增加挫折體驗;與專業不對口的實習在未來求職競爭時含金量很低,從找工作的角度,這樣的實習弊大于利。
(作者潘小燕,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現就讀于紐約Syracuse 大學傳播學院) 即使公司不提供任何薪酬,很多學生也愿意為一個可貴的鍛煉機會倒貼路費住宿費,甚至花錢尋求合適的實習項目。 注重生產力的美國公司青睞經驗、不迷信成績,一份全優成績單作用有限,倒是實習給畢業生謀職提供了更多可能。 對許多學生來說,最理想的是在自己早就心有所屬的公司實習,并通過優異表現畢業后順利轉為雇員。即使實習單位因種種原因無意招新人,在行業領先的大公司實習的經歷和一份該公司主管強有力的推薦信依然能使其他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眼前一亮。 對美國大學來說,自己培養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找不到飯碗,可能危及學校將來的生源。無論從讓學生學以致用的角度,還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學校多主動和對口行業掛鉤,為學生實習乃至求職牽線搭橋。一般來說,美國本科教育的三年級和碩士教育的二年級起,確定學生已經掌握該專業的基本知識,學校就允許并鼓勵學生參加實習。多數情況下,學生在修課同時,每周將20小時左右時間用于實習。實習時間短則三個月,長則9個月甚至一至兩年。實習可以和修課一樣計算學分。 美國的知識型產業居多,“人才就是生產力”是很多用人單位的共識。美國政府乃至各大公司和中小企業多樂于把實習生看作潛在資源,將實習看作寶貴的人員考察機會以評估實習生成為正式員工的可能性。 他們多樂意為學生實習報銷部分交通或住宿費,或按工作小時付薪。公司認為付酬促使雇主更好地利用實習生資源,也使他們有充分理由要求實習生有更好的工作表現。在初級職位的聘用上, 公司多會傾向于曾在本公司實習過的候選者。所以對許多美國學生來說,校內的就業市場是很好的謀職途徑。一旦和心儀的公司達成實習意向,就離求職近了一步。 即使和謀職毫不相關,實習作為有價值的崗位培訓依然被學生所青睞。即使公司不提供任何薪酬,很多學生也愿意為一個可貴的鍛煉機會倒貼路費住宿費,甚至花錢尋求合適的實習項目。一些實習中介也由此而生, 以為學生安排實習作為生財之道。一個名為“華盛頓實習項目”的公司專門為院校學生安排在首都華盛頓的實習,已將其學生客戶安排到了國會圖書館、美國商會、美國財政部、NBC電視臺等各部門和公司機構。 其網頁首頁便是一張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和該公司介紹到白宮的實習生的合影。學生須交納3040美元以享受從簡歷潤色到實習安排的一系列服務。公司安排專門導師負責整個實習項目的銜接, 確保實習效果。這種實習機會的取得初看頗有商業味,操作上也更像收費的職業培訓,但學生對此并不反感,用人單位也比較信賴經其篩選的實習生。 當今天的實習和明天的飯碗多多少少掛上了鉤,實習就可能成為一場壓力頗大的同學競爭。一位加州伯克利新聞學院校友回憶和其他兩位同學在《紐約時報》的實習經歷時說:“我們都竭力在超負荷工作中證明自己,當然有人做得更‘出色’些,根本沒時間搭理自己的同學,倒是經常請編輯喝酒宵夜。”她所指的請編輯喝酒的,便是后來因剽竊和捏造新聞而引起《紐約時報》高層地震的杰森·布萊爾。布萊爾曾將自己的錯失歸咎于《紐約時報》巨大的工作壓力,似乎尚有幾分真實,其實這種生存競爭的壓力早在實習中就存在了。 |
(轉載于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