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斯達康”面臨轉型壓力,年輕員工“無奈跳槽”
□本報記者 翁浩浩
大幅裁員或“轉手”給其他公司?近段時間,關于“UT斯達康”的傳言四起。
對于這些問題,“UT 斯達康”并沒有正面接受采訪,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司面臨著轉型期間的發展壓力。
人力資源專家表示,在金融危機背景下,IT行業的人才流動已經由原先的“主動”逐漸轉為了“被動”。
[現狀]
年輕員工“無奈跳槽”
小徐今年27歲,是諾基亞西門子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的研發人員。這是份新工作,他才做了5個多月。之前,小徐一直是UT斯達康通訊有限公司的員工,在那里他度過了5年時光。
“當時,就覺得自己應該走人了。”小徐開始回憶他的“跳槽之路”。2003年,小徐還在讀大四,“UT斯達康”到學校招實習生。因為當時小靈通的業務很紅火,他認為很有發展空間,就去應聘并成功入圍,因為表現好,他畢業后,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公司技術骨干崗位。
2005年上半年,初出茅廬的他就體會到了“裁員”的殘酷。當時,從公司高層傳來要裁員的消息。沒過一段時間,高層給全體員工群發了郵件:由于公司的經營問題,有些項目沒有收到預期回報,所以要縮減人員。
“當時每個部門都有指標,主要采用‘末位淘汰’的手法,上一年評估不合格的就走人。”小徐說,他們工作小組一共15人,被淘汰了兩個。整個杭州公司被裁掉的員工有上百人。
“去年10月,我們又聽到了‘風聲’,這次是從美國那邊傳過來的。說小靈通業務會有大動作,可能要大減員。這次的裁員率將達到20%—30%!”小徐說,他開始面臨去留的選擇。有些已經跳槽的原同事勸他走人。
去年9月,聽說諾基亞西門子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有兩場招聘會,他都去了,并看中了
中層主管“另謀高就”
除了本地的技術員工外,一些涉外部門和中層管理人士,也被裁員或主動“另謀高就”了。
32歲的simon在2006年時進入UT,當時因為IPTV等項目的發展需要,公司組建了一個新的團隊,有10多個人,在美國和我國的深圳、杭州都有辦事處,主要負責國際項目的支持,溝通本地研發部門和在海外的公司。
“剛開始的兩年很不錯,雖然經常要出差,全世界跑,但年薪加上補助有二三十萬元。”simon說,“但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就不行了,一點點開始裁員。”
今年2月,團隊里裁掉了4個人。
他的同事jack就沒這么幸運了,已經入籍澳大利亞的jack也是這個小組的,被裁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不是薪水太低,就是工作地點太遠。“我老婆、小孩都在杭州,一家人要靠我賺錢養,現在感覺壓力有點大。”jack有些焦慮地說。
杭州獵人人力資源公司總經理郎越時從事“獵頭”工作已有6個年頭了。每年,會有很多公司來找他幫助物色優秀的“對象”。
今年4月,杭州一家高科技公司找到了郎越時,說想招一位合適的管理部門經理。通過多方尋覓,他看中了“UT斯達康”一位從事管理的高級主管。她是一位女士,30歲左右,畢業于名牌大學的心理行為科學專業,工作六七年。專業對口,經驗也豐富,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不過,她在“UT斯達康”年薪十幾萬元,能不能“挖”過來還是一個未知數。
“我也是試著和她接觸,委婉地表達我的意思。沒想到,對方正有跳槽的打算,也在等好機會。我們經過幾番交流,終于把這事定下來了。”郎越時說,再過段時間,她就可以去新公司上班了。
“她離開的原因主要是兩點,一是‘UT斯達康’正處在轉型期,面臨一些困難;二是想提升個人的發展空間。”他分析說。
競爭對手競相招納“UT”員工
早在2005年5月,“UT斯達康”大裁員時,不少同類IT公司就特別關注,紛紛招納“UT”的“下崗”員工。當時媒體有報道說,諾基亞、深圳華為等公司對被裁的“UT”人員也早已虎視眈眈,更有不少獵頭公司在千方百計獲取“UT”的裁員名單。這次,不少從“UT斯達康”出來的員工,不久后就走進了原先競爭對手的公司。
“我們找新工作一般選擇同類型的IT公司,因為文化氛圍和工作內容比較相近,能夠很快適應。”小徐說,除他之外,還有兩個同事也到了“諾基亞西門子公司”。
為此,記者也聯系了諾基亞西門子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公司一位從事人力資源的工作人員說,從今年起,他們一共招了近300位新員工,其中跳槽人士約占60%,主要來自通訊行業,當然也包括“UT斯達康”。“到底有多少是來自‘UT’?”記者問。不過,對方表示這個數據不方便透露。
[傳言]
“UT”
可能繼續裁員?
2005年5月,“UT斯達康”在美國公布了其當年第一季度財報并宣布將在全球裁員1400人。當時有報道,UT杭州公司被裁人員數量在百人左右,涉及行政、研發、BU(事業部門)、PT(全球服務部門)等多個部門,范圍覆蓋了中層管理人員到普通工程師。
去年12月,又有報道說,“UT斯達康”在二三季度連續虧損的情況下,下發杭州地區裁員通知,被裁人數約占杭州地區員工的15%,這其中“全球服務事業部”的被裁率高達30%。當時,消息人士預測,這還只是“UT”的一次裁員預演”,過完春節,“UT斯達康”將進行公司大規模重組,裁員比例累計將達40%。
此外,記者通過內部人士,還打聽到了另一種說法:最近一家印度公司對UT斯達康產生興趣,但收購之事因價格問題目前無實質性進展。
[回應]
公司正面臨
轉型發展的壓力
帶著問題,記者聯系了位于杭州的UT斯達康通訊有限公司。公共事業部的工作人員說,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去美國開重要會議了,什么時候回來并不知道,其他人也不方便接受采訪。
記者又聯系了另一個工作人員。他讓記者找北京的UT斯達康(中國)有限公司,因為那里有他們的新聞發言人李兢。在這個問題上,李兢顯得很低調。她表示,公司的確面臨著發展壓力,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公司內部管理。“至于還要大幅裁員以及被收購問題,我們并沒有聽說,暫時也不太方便回答。”她的建議是,讓記者時時關注公司官網上的最新消息。
對于裁員,“UT斯達康”的員工怎么看?
“其實,大大小小的裁員我們也經歷了不少,大家都還比較平靜的,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另外,公司的賠償待遇也還不錯,按照員工工作年限(N年)配發N月工資外加一個月補償金。”不過小徐說,也有一些女同事挺擔心的,問這問那,連吃飯時都在小聲議論。
[觀點]
IT人才
“被動性流動”凸顯
“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IT人才的‘被動性流動’逐漸顯現。”郎越時分析說,一般情況下,IT行業的流動性比較大,“兩年跳一次槽是很平常的”。這其中,薪酬對人才的流動起到了很大甚至決定性的作用。一個IT人才從一個公司跳到另一個公司,薪酬多少要增加一些。
“不過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IT行業人才對跳槽顯得更加謹慎,如果目前的工作還算穩定,一般不會跳槽。我和一些人溝通時,他們會說,‘因為金融危機,讓我再考慮下’。”郎越時說,同樣因為金融危機,有些IT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縮減生產規模,免不了裁員。還有一些IT企業本身沒有現金流,主要依靠風險投資機構的投入。當風險投資機構不能再投資時,IT企業就斷供了,被迫裁員。
“這種情況帶來一個明顯的特點,IT行業人才從‘主動性流動’逐漸變為‘被動性流動’。”郎越時說。他舉了一個例子,他的一個朋友原先在杭州一家IT公司當財務副總。春節前,就聽說該公司經營狀況不太好。誰知過完年,他的朋友失業了。一問才知道,他的公司原先是100多人,現在裁得只剩下10個人。
另一方面,
郎越時說,雖然IT企業出現大量的被動性流動,但企業的一些核心人才還是會被保留下來的。“因此,高端人才仍然會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