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鐵塔公司進行的各級招聘中,“我每天都能接到各種打探消息的電話”,一位鐵塔公司“元老”告訴記者。去年公開選聘的31個省級總經理職位,竟然有300多名運營商高管以及政府監管部門高官報名參與競聘,競爭異常激烈。
鐵塔公司怎么這么搶手?再想到去年上半年從基礎運營商向虛擬運營商的大規模跳槽潮,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么那么多人要離開曾經是“香餑餑”的電信運營企業?
擠破頭進來,用腳投票出去
“按過去的說法,鐵塔公司是副業,在通信行業蠻邊緣的,技術含量也不高,要是擱前幾年,在運營商主業的人才不會想去呢。”一位電信老人遙想著當年通信行業的輝煌時代,嘆息不已。
“其實,鐵塔公司、虛擬運營商的未來到底怎樣,現在誰也說不好。但是我在運營商待著不爽,看不到整個行業的希望,看不到企業的希望,更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必須改變現狀。”一位剛從運營商“絕望”出逃的員工悲觀地告訴記者,想想數年前,他可是在眾人中擠破頭進入運營商的。
根據記者對運營商的跟蹤觀察,近幾年,從運營商離職的人逐年增多,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幾乎每天都有員工跳槽離職,只不過2014年虛擬運營商與鐵塔公司的出現,大量職位空缺,從企業高管、中層到基層員工大規模跳槽,這讓運營商的離職問題全面爆發出來。有行業人士認為,大批運營商人出走的熱潮是通信行業失去吸引力、無法留住人才的現狀體現,內因是主體,外界的誘惑只是機緣。
有獵頭公司對某省級運營商做過一次調查,在其三四千名核心業務部門的員工中,40%的員工都有明確的跳槽意愿,尤其是市場、運維、信息部門的員工意愿強烈。心動不如行動,某獵頭公司透露,京城某運營企業近4年入職的碩士骨干員工,有80%以上都跳槽了。相信對這個行業有感情的任何人看到這樣的數字都會不淡定了。
如果說運營商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可現在外面的人也不那么想進去,這個行業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學生就業就是一個風向標。根據被稱作“通信行業黃埔軍校”的北京郵電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發布的數據,2013年該校畢業生19.49%進入了通信運營商,而進入互聯網及其他ICT行業的為38.16%,僅進入金融業的就有13%。
這個行業怎么了?
No zuo no die,從高富帥淪為絲
十年前,鄰居教育孩子:“你要好好學習,才能像隔壁哥哥那樣進入移動公司。”而今,鄰居教育孩子:“你再不好好學習,只能像隔壁叔叔那樣到處蹲點擺攤。”
“我就這樣從周圍人眼中的高富帥慢慢淪為了絲,我說自己是世界500強企業員工都沒人信。” 一名在運營商任職的同學苦笑著自嘲。
個人的現狀也折射出整個行業的興衰榮辱。“我們真是一個‘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的行業,競爭激烈的行業那么多,怎么沒一個像我們這樣作的呢?”一位老電信人向記者抱怨,在多年行業激烈競爭中,一家分成了多家,競爭得頭破血流,后來合成三家,依舊是打來打去,打掉了行業價值,打掉了行業形象,也打掉了行業人的自豪感。
每年9月的高校校園營銷是其中的典型。前幾年,各基層運營企業為了搶用戶,不計成本、不擇手段,唇槍舌劍互相詆毀是常事,打架流血事件層出不窮,直到今年依然還在發生;不僅出現過收購競爭對手手機、SIM卡的惡性事件,甚至還出現過剪斷對方光纜、毀壞基站設備、干擾對方基站正常工作的違法事件……雖然這樣的事件只是少數,但產生的不良輿論卻影響深遠。在每場戰斗之后,老百姓不會記得哪家輸哪家贏,而是斷定這個行業整體素質低。
每家基礎電信運營商都有著宏偉的戰略藍圖與長遠規劃,一到具體執行層面卻往往是“眼高手低”,基層企業面臨各種只增不減的增長壓力與考核指標,不得不采取各種短視手段來發展業務。“誰想風雨無阻去擺攤,誰想掃村掃樓挨家挨戶去敲門推銷,那還不是壓力山大的KPI鬧的嘛。”基層企業也有自己的苦衷,長遠與短期、理想與現實該如何平衡成了個問題。整個行業的形象就這樣在這些短視的市場競爭行為中慢慢倒塌。
一間房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如果自己都不愛惜自己的形象,不去修窗,就不要怪更多的人來扔石頭。“壟斷”、“寬帶速率低”、“資費高”……這些年,無論電信運營商怎么迎著高漲的CPI沒有底線地降低資費,無論怎么提高服務質量“無節操”地討好消費者,依然會被推到各種負面報道的風口浪尖,“有新聞報新聞,沒新聞罵電信運營商”。
與行業地位、公司地位一起下降的是員工的收入與福利。“我們這幾年工資都沒漲過,頂著壟斷行業的帽子,干著小攤販的活兒,拿著低得可憐的收入,還有比我們更‘苦逼’的嗎?”不少員工抱怨。今年6月,一項由望智庫、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以及一些媒體發起的“運營商基層員工生活狀態調查”顯示,員工逐漸對未來失去信心,超過70%的員工認為,未來3年,自己的薪資不會得到提升,甚至有近20%的員工認為會比現在更少。
在大城市,很多人選擇了跳槽,而在就業機會不多的二三四線城市,不少運營商員工紛紛選擇了“兼職”補貼家用,有人開飯館,有人“攬私活賺外快”,有人做起了產品代理,有人開網店,甚至有人在開黑車……在基層企業,很多員工就做著這樣的雙面人,“多年未動的工資獎金早就趕不上連年上漲的房價物價,不出來干點兒恐怕連養家糊口都難以保障”。
除了工資低、工作累、壓力大,自我成長緩慢、需求難以滿足、缺乏歸屬感等也是運營商人離職的重要原因。“我們早就沒有雙休日了,隔一周能休一個單休日就算很好了,現在我兒子只要聽到我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去加班了’,立即乖乖的。”一個以休閑著稱的城市里,在運營商工作的朋友依然難逃幾乎天天加班的命運,這在基層運營企業是個普遍現象。一個人加班,可以說是工作效率低,但如果整個企業幾乎所有人都在加班,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企業這個行業是不是出了問題。
讓人心回歸,確立三個自信
媒體人王云輝在一篇文章里說,身為國企職工的基層運營商員工,已經變成了有名無實的“空雨衣”——這些員工變成了薪水名冊上的編號,變成了完成考核指標的機器……只有能夠在接近瘋狂的變態的考核中完成任務的人才是合格的人。不斷追求效率和增長的運營商,早已經忘記了真實的“人”。
運營商員工正變成管理哲學大師查爾斯·漢迪書中所說的“空雨衣”,是危言聳聽也好,是逆耳真話也罷,無論怎樣,通信運營商的“人”危機,已經到了岌岌可危、不容忽視的關頭。查爾斯·漢迪也告訴我們,我們并非天生要當有名無實的“空雨衣”——薪水名冊上的編號、某一特定角色、經濟學或社會學研究中的“原始資料”,或者某份政府報告里的“統計數字”,如果這些是經濟增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那增長毫無意義。因為人生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充當某部大機器的齒輪,終日疾轉而不知目標何在。
在這個覺醒的時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拒絕做“空雨衣”。運營商需要讓快跑的“大象”放慢疲憊的腳步,問一問自己,我們真的需要那么高的利潤嗎?真的需要那么高的用戶市場占有率嗎?每年壓縮掉很多合理的支出,擠出營銷成本去維持那些好看的數據,真的有必要嗎?如果我們徹底失去了人心,只剩下這些數字還有意義嗎?
如今,整個行業正處在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十字路口,無論時代變遷風云變幻,都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有人才才有未來。讓人心回歸,以人為本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
習近平主席強調,中華民族必須確立“三個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而當前,通信企業也要找回自信,讓每一個通信人樹立起“三個自信”:行業自信、職業自信、收入自信。
行業自信。當前到了整個行業一起修繕門窗、用行動恢復形象的時候了。雖然目前的市場現狀決定行業競爭激烈程度會只增不減,但整個行業不能再用過去價格戰、拼成本的方式來競爭了。“營改增”與降本增效的政策要求企業改變傳統的市場經營模式,這也給了整個行業冷靜下來尋找發展新思路新辦法的契機。要在內外部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找到行業地位與優勢所在,要踐行“誠信服務、競合共贏、開放創新、網連未來”的行業價值觀,營造健康和諧的行業發展氛圍。
職業自信。一個運營商員工告訴記者,他有一天突然自問,我的職業是什么?自己竟然很迷茫。面對這個問題,有多少人會覺得“我們的職業是‘網聯天下,服務百姓,讓客戶真正享受信息新生活’”?可能更多的人也跟外人感覺到的一樣,“是賣手機卡的”。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很多人迷失在各種華而不實的PPT里,迷失在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里,迷失在各種各樣的文件里,迷失在無休止的用戶發展活動中……當自己沒有對這個職業的熱愛,沒有帶著心與靈魂去工作,怎么做出讓客戶喜歡的產品,又怎么能給客戶提供感同身受的服務?今天,在運營商龐大的機構里,需要找到每個人職業的真正意義與價值體現,需要給每個人提供一個公平、健康、溫暖的職業成長環境,也需要重視他們實實在在的存在,他們不是完成考核的機器,而是一個“工作為了更好生活的家庭成員”,一個可以活得更精彩的生命。
收入自信。單單這個詞就可能成為“反壟斷”斗士的把柄。但這是讓運營商員工特別是基層員工勞動獲得應有的回報、體現自身價值的關鍵所在,也是運營商能夠留住人、吸引人的關鍵要素。馬云曾說過,員工離職的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心受委屈了。當前,相關管理部門對運營商高管有降薪的要求,很多員工擔心這種降薪會一層層降下來,“本來薪酬就很低了,再降可真沒活路了”,很多員工在論壇上表示著自己的擔憂。因此,無論管理層如何降薪,專業人才與基層一線員工的薪酬不能降,甚至需要逆勢上漲,需要讓整個薪酬分配向一線傾斜,給員工吃下定心丸。
讓行業價值回歸,讓員工人心回歸,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成為一個真正重視人、給人才提供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與創新精神的平臺,這個行業才會充滿希望,面向遠方的轉型才能充滿動力。(來源:中國信息產業網 作者: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