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印度與中國爆發邊境沖突,印度政府即嚴密監控中國相關企業在印度的投資、金錢流向、稅務及運營。沖突之后,「TikTok」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的APP遭到禁止。此外,華為技術等中國企業被排除在高速通信標準「5G」的試驗之外。
中國手機在印度市場占比過大,印度政府憂慮本土手機品牌市占率進一步下跌,因此希望將中資手機品牌擠出售價在1.2萬盧比的低端手機市場。印度政府正通過多種方法設置紅線,如課稅、禁止輸入設備,甚至進行犯罪調查等,受到影響的廠商包括小米、Vivo、Oppo、Realme等公司。
印度正試圖將中國企業排除出當地市場。接連實施了凍結中國智能手機企業的資產、拒絕中企收購汽車工廠等行動。此次對中國企業的封殺擴大至智能手機等領域,可以認為是印度對華貿易收支惡化的反應。
印度對500家中企查稅 小米遭罰8800萬美元
過去幾年,印度政府對外資企業的稅務調查一直沒有間斷,印度稅務部門曾對殼牌(Shell)、諾基亞(Nokia)、IBM、沃爾瑪(Walmart)、凱恩能源(Cairn Energy)等多家外資企業進行了稅務調查并開出了高額罰單,自2020年后,印度將矛頭主要對準了中資企業。
知情人士透露,近年至少有500家中企在印度遭遇了稅務及合規性普查,涉及手機廠商、設備供應商及基礎設施投資商、移動應用程序供應商等。僅在今年,被調查的企業就包括華為、小米、vivo和OPPO,數據顯示,這幾間公司共同控制了印度智能手機市場至少60%以上的份額。
小米是這三間公司里第一家面臨監管壓力的公司。1月時,小米印度子公司就被勒令支付約8800萬美元的進口稅,根據了解,小米是在2017年至2020年期間欠下這些稅款。
到了4月,小米受到的打擊更大,當時印度的反洗錢機構調查發現,小米向3個外國組織匯款,違反印度嚴格的外匯管制法。隔月,小米印度公司遭執法局查扣7.25億美元現金,理由是該公司向中國不當轉移現金。
印度品牌手機 遭中國貨擠壓
再來是 Vivo,印度當局針對Vivo 48個地點發起全國性突襲,當局突襲搜查的原因是,Vivo向中國非法轉移約800萬美元,但是Vivo在當地注冊的公司向印度國稅局申報巨額虧損,涉嫌在印度逃漏稅,因此將Vivo India的所有銀行帳戶凍結。
不過后來印度政府解凍Vivo India帳戶,條件是該公司要付95億印度盧比(約合1.19億美元)擔保。法院還指示vivo在帳戶中保留25億盧比余額。
2015年,Micromax、Lava、Karbonn和Intex等印度品牌在全國手機商店的貨架上都備受推崇,不過就在中國手機進軍印度,并緩慢而穩定的成長,將一些印度本土手機品牌擠下。
截至2022年,在包括美國蘋果、韓國三星等手機總出貨量中,印度品牌的市場份額合計不到1%,而占額最大的是中國品牌手機,約占有63%的份額。
另外調查顯示,在低于1萬盧比的細分市場中,印度品牌的市場份額約為3-4%,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接近90%,可以說幾乎是壟斷整個印度市場。
印度欲保留低端市場給本國品牌
因此近期印度政府希望能復蘇本土品牌,打擊占額過大的中國品牌手機,政府內部有一個共識,低階市場應該只為國內廠商保留,因此小米、Realme、Oppo、Vivo和Transsion等中國品牌可能不得不退出印度手機市場。
2022年第2季,中國手機廠商的市占仍達67%,但相比于去年74%的同期市占有所下降。小米從29%滑落至19%,紅米(Redmi)在當地的業務受到衝擊,原因是受到印度當地的運營因「查稅」等問題受到挑戰。
不過印度本土手機的出貨量沒因此上升,根據數據顯示,Q2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640萬支,與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5%,已經是連續三個季度下滑。
Canalys分析師Sanyam Chaurasia指出,由于需求下降和印度政府對中國制造商審查,第2季廠商層面的活動仍然低迷。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率,降低了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廠商也正在努力彌補運營成本。
印度多方干擾 中企未退縮
由于中國在印度市場過于龐大,雖然被當地政府受壓面臨退市、被查辦的風險,但大部分中國企業依然采取積極的態度,對于印度執法局(Enforcement Directorate)的突擊搜查,vivo表示,作為一家負責任的企業,vivo在印度嚴格遵守當地的所有法律法規。
對于印度政府的突襲、壓迫中國品牌市場,中國駐印度大使館表示:「印方頻繁調查中國企業的做法不僅擾亂了企業正常經營活動,損害企業商譽,更阻礙了印營商環境改善,挫傷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各國市場主體在印投資經營的信心與意愿。」透露出對印度的不滿。
中國外交部也表示:「我們希望印方依法合規調查執法,切實為中國企業在印投資經營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商業環境。」
對此印度官員表示,他們目的是監管違規行為,但是許多專家認為,中國制造商幾乎主導印度的智能手機行業,這一舉動標志中印之間政治緊張關系將進一步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