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信譽已經成為一個人才征戰南北的重要行頭。在規則完善的市場經濟社會里,一個人可以沒錢,卻不能沒有信譽。
職場信譽是一件無價之寶
在這個“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的社會,已有越來越多的理由讓職業人喪失自己的信譽——為了更好的待遇,為了更高的職位,為了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他們不僅頻頻跳槽,而且動輒連泥帶根地拉走原公司的人馬,或者懷揣原公司的“重大機密技術”投奔新主而去……誠信危機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說到這里,忽然想到了我朋友離職的事。朋友是一家雜志社的發行負責人,由于家庭變故,他準備辭職離開重慶,北京一家出版社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并且以眼下薪金的2倍誠邀加盟,但是條件很苛刻——帶走他在原報社的得力部屬和一切發行渠道。朋友斷然拒絕了,因為他知道這會使自己陷于不義境地。報社老總知道后,沒有以升職、加薪的承諾挽留他,而是對他說:“今后,無論你去哪里,我都會寫一封推薦信。”
這一消息傳開,朋友贏得一片贊譽,邀請他加盟的公司自然越來越多,按照他們的說法,朋友的職場信譽是一件無價之寶。
放棄職場信譽得不償失
我們經常諷刺日本人的迂腐,嘲笑他們終其一生為一個企業兢兢業業服務的“愚忠”。是的,我們處在變革的時代,各種欲望一刻不停地鼓動著我們—— 上路,上路。路上的風景總是新鮮的,但是,不斷上路的成本肯定是巨大的,花了我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不斷上路,不斷從終點又回到起點,一切成績又不斷歸于零。更重要的是,我們許多人在頻繁的尋找中失去了一個職場人最起碼的忠誠度,許多人一只腳剛踏進一個公司,就已經在盤算著怎么賺足資本跳到更高的地方去。固然,跳槽是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但是現在卻演變成不負責任的兒戲,變成為達目的不顧一切的瘋狂。
據上海可銳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申城有37%的職業人因為自己的職業信譽度受損,而在未來找工作過程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其中,有近六成的人是因為過于頻繁的職業轉換,造成下家對其職業忠誠度表示懷疑。近四成是因為沒有遵循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使公司受到很大的損傷,因為這其中近54%的人已經是中高層管理人士。
人才的競爭,已成為入世后企業乃至國家間競爭的焦點。人才職場信譽的優劣與人才管理水平的高下,決定了人力資源價值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