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遍意義上的成功學來看,相比大多數人的30 歲,楊媛草幸運得讓人嫉妒。 1998 年,這個重慶姑娘留學英國,在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 )就讀傳媒專業;2003 年碩士尚未畢業,便拿了BBC 新聞新人獎;2005 年成立自己的影視制作公司Wild Production ,拍攝的紀錄片獲得英國伯樂獎。到2007 年與英國ITV 前任執行總裁Mick Desmond 在倫敦成立版權經營公司IPCN (International Program Content Network )并兼任CEO ,她不過27 歲。 在她30 歲的時候,IPCN 引進版權,東方衛視推出的《中國達人秀》成為中國最紅的選秀節目。按照總導演金磊的說法,這是一檔觸發觀眾強烈情感共鳴的娛樂節目。金磊和他的團隊改變了Got Talent (“ 達人秀” )的版權公司Syco 設置的情節,最后總決賽上海本地收視率34.88 ,全國收視率5.7 。須知上海轉播春晚的收視率是17 ,而《快樂大本營》的全國收視率是1.5 。 “ 三十而立” 這個成語現在經常被拿來作為對30 歲或者將要30 歲的人的要求,無論每個人對怎樣算是“ 立” 的問題答案有多不同,楊媛草基本上應該符合大多數人的標準了。 在一直想做媒體的她【注1 】身上至少可以看到這么幾點— 目標明確,規劃清晰,試圖把任何事都控制在自己的可控范圍之內— 好像每個人總能在身邊發現這么一個同事或者朋友。雖然“ 人生規劃” 這種事聽起來多少有點烏托邦,但不得不承認,機遇總是更垂青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IPCN 是一家版權代理公司,買斷運營只在少數,大多數時候都是把國外成功的娛樂節目版權引進到中國。楊媛草和Mick Desmond 在同時擔任英國一家娛樂公司顧問的時候結識【注2 】。后者曾擔任湖南衛視的中國策略顧問,在ITV 擔任執行總裁的兩年時間內積累了可觀的人脈與廣告客戶。這是IPCN 的重要優勢之一。 2010 年年初, Syco 高級副總裁Simon Jones 打電話給還在度假的楊媛草:“ 我們想把Got Talent 搬到中國去。Can you help?” 并且3 個月后,寶潔決定加入這個合作,寶潔全球市場品牌部總裁Marc Pritchard 認為這是在中國嘗試新的營銷策略的好機會。 但他們都在猶豫不決。中國的選秀節目良莠不齊,更壞的是,英國達人秀的山寨版本已經在有的電視臺播出。留給東方衛視的時間也并不是很充足【注3 】。 4 月底之前,楊媛草得給上海文廣傳媒新聞集團(SMG )一個回復,后者必須將節目提交廣電總局報批,而是否能夠說服寶潔打定主意加入,成為合作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最后寶潔決定跟進。楊媛草從倫敦飛到廣州為寶潔廣州總部解釋植入廣告的創意,她在隨身攜帶的A4 筆記簿上畫了幾幅圖以作詮釋【注4 】。雖然寶潔最后還是采用了自己市場部的營銷方案,但是他們依然對楊媛草印象深刻。 按照金磊的說法,這不是中國第一次買國外節目的版權,光娛樂節目之前起碼有過三四個,但《中國達人秀》可以說是國內引進娛樂節目模式里做得最大的一個。金磊的團隊參加這項節目運作的一共有170 人左右,分成選手組、故事組、編導組和宣傳組。“ 我覺得達人秀就是一個人一年時間去學了人家十年的東西。英國達人秀全部團隊有500 人,我們核心團隊才100 人;他們后期可以12 個人做一個月,我們是五六個人做一個星期。” 《中國達人秀》故事組總導演吳群達說。 到了制作這一步,可以說楊媛草的任務完成了一大半。早在讀書的時候她就一直很努力【注5 】。在英國時,她沒有滯留在留學生的圈子里,而要融入英國社會【注6 】。 她現在的做事風格里依然有當年事業剛起步時,“ 挨個打電話,為了找到廣告贊助” 的堅持勁兒,但與之前相比她需要考慮更多【注7 】!吨袊_人秀》走紅之后,楊媛草先后接受了《經濟學人》和BBC 的訪問。后續的商業合作紛至沓來,她也準備搬去更大的辦公室,并擴充團隊數量。 楊媛草說自己“ 的確有些運氣” ,其實她是比許多人更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天分轉化為實際利益而已。這也許是大多數公司人面對的問題,那么不妨跟我們一起,來看看楊媛草到底怎么才會成功的吧。
01 人生規劃真的有用嗎? 02 怎樣識別機會? 03 面對復雜局面該怎么辦? 04 用什么來打動合作伙伴? 05 如何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06 你會有不相信自己的時候嗎? 07 有分歧的時候以什么為標準?
01 理想并不是虛而不實的東西 我們中許多人因為熟稔職場游戲規則,而不再會提起人生規劃或者是稱為理想的東西。不過有時候,讓自己有個目標或者方向,即使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也是一種有推進作用的正能量。楊媛草的理想說起來很簡單:做媒體。她在12 年前對簽證官解釋的媒體只是報紙和電視而已,但從卡迪夫大學畢業實習之后她就逐漸明白,媒體不僅僅意味著內容制作。因為她發現如果不賣命學習把成績提高,就得和成績一般的本地學生一起讀內容潦草、前景渺茫的商科,于是主動加修了民法和媒體課程,由此才如愿進入傳媒專業。
02 抓住那些重要機會 “ 沒有遇到好的機會” 或者“ 機會很難把握” 這樣的話嚴厲點說就是給自己找的借口。無論是獲得BBC 的實習機會,還是當ITV 前任執行總裁Mick Desmond 欣賞楊媛草的能力,發出共同成立一家公司的邀約,她都抓住了這些機會。相比簡單的版權買賣,IPCN“ 依托節目內容的整合商業營銷” 的聰明之處在于,它通常是“ 帶著廣告上門” 以增進合作的成功率。比如,和東方衛視合作的《嘉年華美好時光》帶來了福特的商業冠名,與ICS (上海外語頻道)合作的《Cool Edition 》,背后的贊助商是英國旅游局。
03 果斷理清復雜局面 積累自己的一個關系網,以及具備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的重要性不用多說。在引進《中國達人秀》的合作里,楊媛草的聯系人有長長一串:節目版權方Syco 、版權營銷合作方Freemantle 、SMG 、寶潔以及寶潔聘請的媒介購買公司Mediacom 。她就是其中的協調和溝通者,談成合作必須獲得東方衛視的平臺支持、寶潔的支持。楊媛草給Mediacom 全球CEO Stephen Allan 寫了封郵件。她解釋了世博會這個有利的政治環境因素,如果寶潔當機立斷,也許還能抓緊時間向世博局報批,讓達人秀在世博園區里舉行首次比賽。政治環境通常不是這些外國高層會考慮的因素,不過她的建議多少讓她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04 向合作者表現出誠意 “ 理論上他們可以上達人秀,也可以上自己的選秀節目,比如全家都來賽之類。Deadline 是在4 月底。” 雖然不只是有誠意就可以,但楊媛草的確打動了她的合作伙伴。在倫敦和寶潔廣州總部開電話會議那天,她和Mick Desmond 在倫敦時間凌晨3 點開車去倫敦寶潔公司,電話會議系統另一端是北京時間10 點,廣州寶潔的辦公室里坐著寶潔市場部總監、Mediacom 和SMG 廣告中心主任金仲波,雙方都未曾謀面。倫敦的4 月依然寒冷刺骨,明晃晃的會議室里,一夜沒睡的楊媛草犯了幾分鐘迷糊之后,馬上進入角色:她要向寶潔解釋清楚,在《中國達人秀》里植入廣告有獲得投資回報的可能。事實證明,那次會議是個轉折點。 最后廣州寶潔決定見面敲定合作細節。在飛抵上海浦東機場,又轉至虹橋機場飛往廣州的途中,楊媛草在隨身攜帶的A4 筆記簿上畫了幾幅圖,包括兩個頭發扭在一起的小人,以詮釋寶潔海飛絲“ 實力派” ;以及一個布滿胡渣的人臉,這是為吉列考慮的創意。 IPCN 已經做了三年的業務,植入廣告做得規模比較大的是和SMG 合作福特嘉年華的綜藝節目,那次贊助有近千萬。但是最復雜的還是“ 達人秀” ,它是一個全球選秀節目。
05 認真,再認真一點 勤快永不出錯。讀書時,楊媛草每天買報攤上所有主流報紙,從正經的《泰晤士報》到聳動的《太陽報》,觀察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爭論,并試著分析各種利弊。 楊媛草去英國COI (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 )實習時,部門布置虛擬任務:倫敦皇家警察署委托設計招兵廣告,背景是9·11 事件之后,英國為了平衡種族關系,宣傳多文化交融,希望招募不同種族的新兵。主要任務其實是設計一份調查問卷,然后搜集足夠多的信息做成報告。 在別人都在查找現成資料的時候,楊媛草去了倫敦外國居民最集中的社區,敲了200 多戶人家的門做調查問卷。為了讓最后的陳述報告變得更好看,她還留意拍了短片,把實地調查的景象還原出來。她當時就明白,其實人與人大多數的溝通都是表面的,最關鍵是最后一刻的呈現,從實習報告到客戶提案皆是如此。
06 在不自信的時候堅持住 每個人都有露怯的時候。對于楊媛草來說,向來很強的自尊心會不知不覺放大露怯帶來的尷尬。她依然記得自己第一次感覺到強烈的不自信。那是讀大學的時候,她跟著心儀的男孩子去酒吧跟人聊天,穿著借來的大了兩碼 的高跟鞋,一邊聽著一群人熱烈討論外國音樂的流派,一邊大腦空白。別人問她喜好,三言兩語之后就只好微笑點頭不語,“ 我當時覺得自己真的好傻” 。 好在大哭一場之后,她就擺脫了心理負擔,“ 我得學會跟人亂侃,顯得自己很活潑,這是一個關于生存的自然的東西” 。技巧原來也不是那么難,從酒吧A 游蕩到酒吧B ,把這個舊話題倒賣給那個新朋友,漸漸地,她不再處于“ 那些人怎么什么都知道” 的惶恐中,自信又找回來了。
07 有自己的立場,但是不固守成見 其實IPCN 要做的事情就是平衡各個合作方的利益關系,在每個人都想獲得更多的時候如何確保彼此的信任。比如,如何協調Syco 與SMG 制作團隊的關系。 相對于所有Got Talent 系列來說,《中國達人秀》是個特殊的節目。而這種特殊性某種程度上是總導演金磊在初賽第一場剪輯開播前48 小時決定的。從所有手續敲定到開播,金磊的時間只剩下一個半月。版權方每隔一個階段就會派專家來做一些理論指導;除此以外,交給金磊的還有一本200 多頁的“ 寶典” ,厚得像半本黃頁。按照金磊的說法,這本冊子事無巨細但是沒什么邏輯,像一個所有文件的匯總,有價值的大概只有前10 頁。 金磊推翻了Syco 公司為達人秀系列設置的情節敘述方式,這意味所有影像剪輯的方法要被改變,整體的敘事重點也大不一樣。版權方最先冒出反對意見,但讓金磊意外的是,楊媛草的糾結比誰都多。“ 她給我寫了一封很長的郵件,大意是我不能這樣講故事。” 金磊說,“ 但我跟她說你要相信我。英國人的剪輯方式其實像美劇,非常成熟,節奏很快,但他們不會符合中國人的期待。中國人要看的是情感。 ” 楊媛草聽從了金磊的判斷,而沒有去強化版權方對SMG 的意見。節節升高的收視率證明,這個選擇是對的。
朱玨 漢高中國及香港地區 人力資源總監
C=CBNweekly Z= 朱玨
C :都說三十而立,對于普通公司人而言,30 歲在職場上是不是非得有個意義? Z :我有好多同事到了30 歲都特別焦慮,尤其是男性,會跑來問我“ 你看我30 歲了還沒有升經理該怎么辦啊” 。很多人都把30 歲看成一個Milestone 。 我覺得與其把30 歲人為地設定成條款這樣的東西,不如把它當成一個必然會經過的過程。我記得蘋果CEO 喬布斯有一次在一個大學演講,他就說過很多努力當時不會認識到它的價值,好像是他去學習了書法,這在當時沒人覺得有用,但最后他為蘋果軟件的字體審美設定了標準。我想說的是,成功不是精神負擔,在職場上,你做事不應該去計較這件事是不是一定能夠帶來成功,而是看它能不能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C :社會對于公司人的成功標準是不是太高了? Z :其實有趣的是,雖然理性要求為大多數事情下一個定義,但成功這件事是依靠每個人的不同界定的。Title 、薪水和權力并不是成功的全部。 我個人對成功的定義是:在不損害自己身心快樂的前提下達成自己的目標。成功其實往往事關性價比的問題。它與目標相關,這個目標可以很大,也可以很普通。現在普遍意義上的成功定義的確有些狹窄,事實上沒有多少人能夠成為李嘉誠或者杰克· 韋爾奇。所以還是為自己設定現實的目標,然后設置相應的激勵機制。大多數人還是希望得到認可的,只有極少數人能夠不顧一切堅持下去。
C :職場上的成功是否具備借鑒意義? Z :我個人認為失敗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在人力資源里面我們稱之為勝任能力模型。比如我們會研究100 個成功銷售員的案例,然后從他們身上總結出共同的特性,例如他們總是以結果為導向,不容易氣餒等等。 成功的案例一定有可以借鑒之處,我們在楊媛草的案例里也可以看到一些。比如她在實習的時候更愿意比別人多走一步,多想一些,我們把這個稱之為“ 精益求精,讓優秀成為習慣” 。優秀不再是來自別人的要求。再比如她不會輕易放棄,其實她不是不自信,只是在不順利的時候不會輕易放棄。職場是一個馬拉松,如果能靠勇氣在別人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堅持一下,一定能夠更勝一籌。